2025年9月,为深入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要求,完善过程性评价、质量监测与改进提升的闭环,教务部结合督导团专家意见,参考校内外优秀案例,研究制定并发布《深圳大学本科教学平时考核材料批阅及存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出台的背景在于督导专家在教学检查中发现,课程的平时考核材料存在存档方式不统一,要求不一致,调档反馈慢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质量,也成为课程质量提升的“绊脚石”。因此,《规范》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本科教学平时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范》分为六条,紧扣《深圳大学本科课程考核办法(修订)》关于“加强平时考核、严格平时成绩管理、详实记入成绩登记表”的要求,详细规定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平时考核材料的批阅和存档要求。此举强化了课程过程性评价证据链,有利于提升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区分度与可复核性。同时,学校强调,教师是平时考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一次平时考核都应是课程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规范》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教师形成“有标准的批阅”“有痕迹的反馈”“有样本的存档”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可视化,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
此次《规范》出台秉承校院联动构建质保体系的工作思路,学校带动学院以校级总纲引领、院级细则落地的方式,形成覆盖全校、贴合学科特点的平时考核管理体系。学院认为,“学校此次出台《规范》,正处于本学期开学初阶段,对于本学期及后续学期的教学管理来说,无疑是一阵及时雨”。因此,多个学院在校级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明确出台院级实施细则,体现“共性要求一致、个性特征鲜明”的特点,校院两级共同建立有留痕、可追溯、可改进的课程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规范细则结构完整,要求全面,对“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与成绩占比”“平时考核材料评阅规范”“平时成绩记录”等六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及时、规范、有反馈”的批阅准则与7个工作日内批改时限,强调成绩登记与期末后不更正原则,将平时考核工作质量与教师年度考核结果挂钩,进一步有效推动了院级细则的实施落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头文件形式出台院级细则,细则依据学分差异设置平时考核“种类与次数”下限,提供《平时成绩记录模板》,要求将平时成绩清晰记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记录表》并对各项标记进行说明,明确涂改之处需签名原则。根据思政课类型特点,规定每班教师提交平时考核样本随期末试卷归档,其他材料教师自行保存3年,并提供成绩对照参考表以强化评分一致性。
体育学院结合体育课程特点,除通用文本类要求外,增加技术动作展示、能力测试等过程记录。电子存档支持含视频在内的多种格式,突出技术要点评分与达标情况的批阅要点,为促进学生体育能力提升,要求教师在考核后需向学生进行技术问题分析,对学生后续学习、技能提升提出改进建议。
为保障《规范》的落实并产生实效,学校明确从本学期起将平时考核的批阅规范、存档规范纳入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中。在后续的教学检查中,检查专家将按照学校或学院标准,对“平时考核批阅和存档”方面进行检查和质量评价,对达标教学单位予以表扬并推广典型做法,对问题点开展整改。
此次工作是我校深化课程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又一关键环节。平时考核材料批阅和存档规范是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卷批阅细则和标准”后最新制定并组织实施的质保环节,与既有标准衔接贯通,且与课程教学大纲建设等工作相辅相成。学校已逐步构建覆盖“开学—过程—期末—归档”的课程考核质量标准体系,将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学校也欢迎各教学单位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有力监督,形成质量共同体,让课程中的每一次平时考核都有标准、有痕迹、有温度,共同守护本科人才培养的“含金量”。
教务部
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