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大学教务部网站!
专业白皮书
位置: 首页 > 专业白皮书 > 建筑与... > 正文

081205T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

发表于: 2021-12-22 16:19 点击: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

一、专业定位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081205T)是国家教育部依据学科发展趋势及国家需求于2016年批准的工科特设专业;深圳大学面向国家城市化与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开设“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测绘地理信息、计算科学和城市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国际国内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人才培养及科研高地。本专业教学成果获得2021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特等奖。


二、培养目标

面向智慧城市及城市建设信息化需求,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科学和城市科学基本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从事智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住房建设、智慧交通、社区管理、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工作,经工作锻炼或继续深造成长为管理者、科研骨干和技术专家,或成为开拓地理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上述培养目标具体包括:

1. 从事生产的毕业生,能够独立或负责完成城市空间信息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逐步发展成为所在单位智慧城市或地理空间信息方面的工程团队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2. 从事科研的毕业生,能把握和适应智慧城市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发展趋势,能够独立或负责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的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方法研究等工作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3.具有跟踪地理空间信息行业学科、特别是地理信息、现代测绘科学等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动态的持续学习能力,具备面向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学制为4年。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162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3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100学分,实践课程(学生满足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之外自主选修的其他课程)为24学分,创新创业模块为3学分。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掌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和城市科学系统知识体系,在所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方向上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践能力,并具备集成地理空间信息、计算机技术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能力培养要求:

1)工程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外语基础。掌握地理空间信息、测绘、地图学、遥感的工程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具有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住房建设、智慧交通、社区管理、互联网位置服务等城市信息工程领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等常用仪器与软件,并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开发能力,合理选择与应用恰当的仪器、技术对地理空间信息领域中的工程与科研问题开展预测和模拟,并解释其现象。

2)问题分析能力。掌握城市运行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综合运用地理空间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描述城市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学科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规划管理、生态安全、减灾防灾以及经济与人口、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城市问题,且能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能进行相关的城市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研发。

4)科学素养与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进行文献检索、归纳、整理;能持续关注跟踪国际地理空间信息的最新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理论和技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5)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结合行业发展契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事业。

(6)职业规范与社会意识。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本学科专业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正确意识并评估专业工程方案和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综合理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等领域知识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和关系。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4.2 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人文素质、体能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共计35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10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学分39学分,课程设计体系中既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理基础课程,也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概论》、《城乡概论》、《新城市科学》等基础课程。此外,专业核心课还包含了《自然地理》、《地图学原理》、《城乡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程序设计》、《空间统计与分析》、《地图学原理》、《测量学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GIS工程与开发》等地理空间信息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34学分,包括了《计算机图形学》、《物联网导论》、《空间三维建模与仿真》、《GIS网络开发》、《地籍与不动产评估》、《定量遥感原理与应用》、《数据科学与数据挖掘导论》、《城市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案例》、《数据可视化》、《工业与工程测量》、《城市环境遥感》、《城市空间优化技术》等课程。

实践课程不少于24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综合训练。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3学分,主要包括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科研训练为导向的创新研究短课、创业指导课。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修读个性课程。

4.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推行“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等互动教学手段,训教结合。实践教学由实践类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测绘综合实习、GIS软件实习、摄影测量实习、遥感软件实习、GIS工程与开发实习。在具体实践中锻炼专业能力,有效调动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创新能力。对专业涉及的测量外业、GIS开发、遥感图像处理等核心内容进行巩固加强。本专业的课内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建立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采取理论教学,专业实践融合的方式,充分锻炼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在课程考核方面,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采用实践作业、试卷考试、课堂汇报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综合培养。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拥有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深圳市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基本的实践及实训操作。利用先天地理区位优势,与多家深圳市地理信息、互联网等单位与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基地。


五、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深圳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名,百千万人才计划1名,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及助理教授7人,在教学科研方面已形成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专业教师入选广东省教育厅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科研创新团队和广东省教育厅大数据与城市分析教学创新团队。专业教师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2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创新人才,1人入选中国测绘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专业教师毕业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香港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测绘、地理信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专业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点、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广东省技术发明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土资源科技奖和测绘科技奖等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专业教师与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荷兰特温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六、教学条件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学校图书分馆机构,具有丰富的图书、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等专业教学资源。学院图书馆近500m2,形成与学校、设计院的完全公开资料共享平台,每年投入专项图书经费50万元,用于购买国内外图书,总藏书量已达6.7万册,其中外文图书1.1万册,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与地理信息等相关领域。长期订阅各类中文专业期刊等65种,国外学术专业期刊66种,涉及英、日、德、法语种期刊杂志。学院图书馆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周末定时开放,最大程度满足师生借阅资料的需求。

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作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积达1500 m2,参与实验中心建设和日常研究生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38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14人,其他18人,平均年龄42岁,人员架构均衡合理。中心近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目前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各专业所需的中高端设备,总金额达1570万元,其中包括ArcGIS、SuperMap、ENVI、PIE等各类地理信息软件,以及全站仪、GNSS接收机、无人机、激光扫描仪、测量机器人等仪器,满足教学需要。

本专业建设有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深圳市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等。各实验室坚持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专题实验、专利申请,完成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活动,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的教学实践成果获得2021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特等奖。




深圳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汇元楼二楼

联系电话:0755-26536118

成绩证明核验邮箱:ungradszu@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