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大学教务部网站!
专业白皮书
位置: 首页 > 专业白皮书 > 人文学院 > 正文

060101历史学

发表于: 2021-12-22 16:29 点击:

一、专业定位

立足深圳、服务大湾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人文需求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建设专业特点鲜明、专业覆盖全面、教学科研能力卓著的历史学专业。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80年代深圳大学国学所的成立,成员当中有多位具有历史学的学科背景,但是当时的力量尚不足以独立成系。2002年,学校成立哲学历史学部,从学校各个单位调集了历史学方面的教学人员,开设历史学的公共课。2008正式成立历史学系,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历史系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开始初具规模。自2014年起,先后11位青年学者陆续应聘成为历史系专职教师,覆盖到历史学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目前深圳市唯一系统完整的历史学教学科研机构。


二、培养目标

在学生培养方面,历史系立足于适合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学专业学生;注重继承和借鉴古人治史传统,力图做到文、史、哲兼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多途径的原则,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需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争取建设符合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历史系学术发展前途的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要求。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

5.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三大模块:通识模块(基本通识课、扩展通识课,不少于49学分)、专业模块(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5学分)、实践·创新创业模块(不少于15学分)。

历史学专业模块中,核心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断代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宗教史、社会文化史、国别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


五、师资队伍

历史系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并有早稻田大学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归国留学人员加盟,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二人,中级职称九人。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历史学基础理论、史学史、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之外,在中国史方面覆盖各个断代史与多个专门史,在世界史方面集中于欧美国别史与内亚研究。在科研项目方面,历史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五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若干,并承担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一项。在科研成果方面,近年来成员分别发表科研文章和出版专著若干。在学术活动方面,曾经成功主办“地方民事习惯与明清国家的法秩序”、“中国古代的边与边政:政策、族群与生态”、“跨越区域与国家: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的区域发展与跨国互动”、“大湾区历史记忆与公共史学研究”等学术会议,在国际交流方面,多位成员曾赴国外大学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在社会服务方面,成员积极发挥历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除与文艺、动漫等领域充分合作之外,还以团队形式受邀至深圳市图书馆进行“南书房”系列讲座——“中国历史上的制度、社会与文化”,共18讲,社会反响良好。


六、教学条件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拥有合格的历史学专业培养所需设施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条件保障还是学术团队过硬的功底和深厚的潜力。此外,深圳作为大湾区标志性城市,近年来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包括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在内,每年能够提供大量优秀的展览,无疑是历史系教学条件的补充。







深圳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

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汇元楼二楼

联系电话:0755-26536118

成绩证明核验邮箱:ungradszu@szu.edu.cn